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入推动国家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高校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力量,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学术优势、话语优势,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和阐释工作,在体系化、学理化上下功夫,把党的创新理论的时代背景、科学体系、精神实质、实践要求、原创性贡献研究深、阐释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其中的道理学理哲理讲得令人信服,切实把鲜活的思想讲鲜活,把彻底的理论讲彻底,有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
学习研究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
充分认识习近平文化思想强大伟力,担负起学习宣传研究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新使命。习近平文化思想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是“两个结合”的重大成果,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新高度,谱写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新篇章。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明体达用、体用贯通,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桥梁,又是支撑高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在体系化研究、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上下功夫,系统掌握这一思想在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上下功夫,在深化内化转化上下功夫,自觉以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实践,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努力构建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的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格局,不断开创新时代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担负起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新使命。文化的本质是文以载道,以文化人。文化的“化人”与高校的“育人”具有相通性。文化育人是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路径,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高校要始终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全方位贯穿、深层次融入,统筹推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文明校园创建、书香校园建设,发挥好文化育人“润物细无声”的功能。青年学生是高校的主力军,青年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中国才会有力量,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才能充满希望。高校要着力加强对广大青年的政治引领和理想信念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信念,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历史潮流中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为一生的奋斗奠定基石。高校要努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源源不断为党输送健康有活力的新鲜血液。此外,还要抓好面向广大团员和青年的主题教育,引导团员和青年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努力掌握这一科学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善于运用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提高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的领悟力。
增进全球文明交流互鉴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担负起融通中外文化、增进全球文明交流互鉴的新使命。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基本前提,事关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文化根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6月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揭示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高校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两个结合”,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充分运用好专业平台、技术支撑、科研队伍等资源优势,深度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和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和时代价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和运用中华文化特征、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国家形象的表达体系,加强对中华文化的学术探索和学理研究,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自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结合起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国语·郑语》云:“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文明因不同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高校要站在文明互鉴与文化共兴的高度自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多元文化互动中获得新的发展动力,让“中国特色”进一步拥有“世界性”。要持续增强标识性概念的提炼能力,打造易为国际社会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搭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建设有效有为的国际文化交流合作平台与阵地,为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作出新贡献。
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
建构自主知识体系,担负起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新使命。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 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既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对其所承载的学科使命、发展责任、问题意识的再探索,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到新阶段,对中国发展经验进行凝练总结、深化阐释以及破解新发展问题的必然要求。
文化主体性是自主知识体系的动力源泉,自主知识体系是文化主体性的逻辑表达,自主的知识体系和文化主体性相辅相成,二者有机统一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进程之中。因而,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题中之义,也是充分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必然要求。要发挥高等教育龙头作用,深化“双一流”建设,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设置,探索构建多方协同、科学完备的培养体系,推动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符合中国实际的教育评价体系。
守牢意识形态阵地,担负起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新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西方敌对势力一直把我国发展壮大视为对西方价值观和制度模式的威胁,一刻也没有停止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要充分认识到当前高校意识形态斗争的复杂性、长期性,切实增强阵地意识,加强阵地建设,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管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互联网日益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必须提升网络平台运用能力,深化对网络意识形态传播运行机制的规律性认识,紧跟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发展步伐,重视新技术在舆情发现、分析研判、应对处置、评估反馈全过程和各环节的开发利用,不断提高意识形态管理工作水平。
新时代新征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必须要有新气象新作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秉持文化自信、开放包容、守正创新的原则,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回应时代问题,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以原创性理论成果为人类文明提供知识增量和思想贡献。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深入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提供理论支撑与智力支持。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